主題索引

我寫的,其實就是三件事:認出自己、走進世界、練習靠近

這三件事,不是偶然的分類,而是每個人都會走上的三條路——
心理學家榮格說,人的一生是「成為你自己」的過程;
存在主義者說,我們在自由與責任中定位自己;
而依附理論提醒我們:親密,是一種需要學習的勇氣。

認出自己,是從情緒、記憶、創傷中,慢慢找回內在輪廓;
走進世界,是開始在現實裡行走,尋找意義與自己的位置;
練習靠近,是在人與人之間,學會怎麼不逃、不傷、不孤單。

這三條路徑,也是許多心理學派長期回應的三個課題:
個體的整合、社會的參與、關係的連結。
從榮格、阿德勒、羅傑斯,到佩瑞爾——他們使用不同語言,卻指向同一條心路。

《鏡思錄》不是答案,而是一張地圖。
一張關於認出自己、走進世界、練習靠近的地圖。
你可以順著走,也可以跳著看。每一篇都不急著結論,
只邀請你一起坐下來——和自己說話。


🪞 認出自己|那些我終於看見自己的時刻

關鍵詞:創傷修復、情緒覺察、自我對話、身份整合、內在轉化

那些你以為只是情緒,其實是你一直沒說出口的傷與信念。

你可能會想看的內容:

→ 查看更多關於「認出自己」的文章


🌍 走進世界|當我試著參與,試著理解

關鍵詞:自由與責任、角色定位、參與感、真實感、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

當你開始看懂自己,也會開始在關係與現實裡,嘗試一種新的站法。

你可能會想看的內容:

→ 查看更多關於「走進世界」的文章


🤲 練習靠近|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練習

關鍵詞:關係中的勇氣、依附與投射、感受接納、互動模式轉化、親密連結、親子關係

我們都怕靠近,但更怕一直孤單。靠近是需要勇氣的。

你可能會想看的內容:

→ 查看更多關於「練習靠近」的文章


👣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

歡迎從《從這裡開始》讀起——
那是一封寫給剛抵達的你的信,也是一個讓我們彼此靠近的邀請。

謝謝你在這裡。
願我們都能在文字裡,慢慢認出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