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17
自然之初|
這篇文章,不只是寫給女性的。讀著讀著,你或許會突然安靜下來,發現有些話,其實也是寫給你的。
我們總以為自己夠理性,夠不同。但其實我們都差不多,只是戴的面具不同而已。
這次,我想邀請你,一起看見那些一直沒被說出來的感受。也許,你終於能開始練習,稍微放鬆一點,不再那麼不知不覺地扮演自己。
你或許會以為,《拜金女與女強人,其實是我們內在的雙面人生?》這篇文章是寫給女性的。但其實,它也深深地,是寫給你的。
我們的社會,不單要女性戴上面具,男性也要。人人都要。
可是,在論壇與社交平台上,男女之間的指責與防衛幾乎成了日常。我聽到男性朋友嘆氣說,香港社會根本就是「女權社會」,無論明著來,還是暗著去。男孩們,如果你願意承認女孩是制度的產物,那麼你是否曾想過,自己也一早活在無聲無息的劇本裡呢?那種需要堅強,需要有擔當,不能表達脆弱的劇本。也許你還能依稀記得,媽媽有情緒時,你要懂事;爸爸沉默時,你不能添亂。
當你面對「拜金女」時,你或許感到被剝削;
當你面對「女強人」時,你或許感到被威脅;
但很少有人告訴你:她們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從小被教成那樣。
就像你一樣。
她們真的想贏過你嗎?真的想依附你嗎?
也許,她們只是像你一樣,安分守己扮演自己的角色,試著活下去。
你可能從沒想過,自己也戴著面具。
不是那種看得見的,而是那種習慣了的。
你說「我沒事」,說「我處理得來」,說「我應該可以」。
說多了,連你自己也信了。
有時候你也會想哭,但還是先說:「我去洗個臉。」
閉上眼睛,想想,你最早開始壓抑的時候,是幾歲?男性似乎也常在「媽寶男」與「大男人」這兩種角色之間擺盪,就像女性在「拜金女」與「女強人」之間切換一樣。要不過度依賴,要不過度壓抑。還要互相鄙視,看對方不順眼。真的這麼不同嗎?
有些男孩,從小就要學會「懂事」。懂爸爸今天心情不好,不要吵。懂媽媽在哭,要安慰。懂了十幾年,他變成了別人口中的「媽寶」。但他不是不想負責,他只是太害怕做錯,怕被丟下。
也有些男孩,從小就只能聽到一句:「男孩子不要哭。」
他們不哭,不說,不問,慢慢學會什麼都藏起來。長大後,只能靠控制和成就來證明自己有價值。旁人叫他「大男人」,但其實他也不懂,怎麼好好靠近一個人。
兩者的共通點是?
他們都沒學過如何「誠實地活著」,只能戴上社會最容易接受的那張面具:要不柔順乖巧、要不強硬理性。
墨然,在我面前就是改良版本的大男人。他喜歡收起自己,累到臉色變了才讓人感覺得到,而非聽到他說累。有時候,我只能從他飄離的眼神,或者舉手投足的曲線,察覺那一絲沉默的重量。但是,他也改變了很多。例如,他會說:「我晚上看波波很久,累了。」這是慢慢鬆動。他在鬆動,身邊的環境也要鬆動,才能良性循環下去。
我對著墨然,也是一副女強人,天跌下來我也不怕的樣子。他有時候不得不明說:「你這樣子做,只會辛苦了你自己,本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價值感。但在生活裡,我不需要你這麼做,心心和波波也不需要你這麼做。」有時候,他竟然讓我真的覺得就算我什麼都不做,也值得被喜歡。
你不是不願意愛人。你只是從來沒學過,怎麼在愛裡被接住,也不知道什麼叫做真正去愛。
也許你曾經努力靠近某個人,卻因為語氣不對、節奏不對,讓對方覺得你冷漠、強勢、逃避責任。你覺得委屈,也覺得孤單。但你不能說,因為你從小被訓練成不要說,最後連說的資格都失去了。更真實的情況是,你沒察覺到自己的問題,因為已經深入骨髓了。你以為,這就是做一個「成熟男人」的代價。這,只是你小時候要提早成熟而已。戴著面具太久,我們就以為是皮膚了。
我們不是要你負責女人的一切。
我們只是邀請你,看見你自己的那張面具。
那個總是被期望要解決問題、要控制情緒、要當「理性的人」的你,是不是也累了?
你不需要馬上懂我們,只要慢慢看懂你自己。
我們不是要你變得完美,只是希望你知道:你可以累,可以軟弱,可以說不知道怎麼做。
那一刻,你就不是在扮演誰了。你開始成為你自己。
這或許不是一篇你習慣閱讀的文章,但它願意留一個位置給你。
願你有一天,也能練習問出那句話:我可以,不需要假裝堅強嗎?
✧|#鏡外秩序 #語氣與角色 #誠實的代價 #男性潛台詞 #感受不是脆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