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8
自言之初|在我們的語言裡,「貢獻」常常被包裝成一種榮譽,也被制度化成一種門檻。履歷、證照、專業、效率,似乎只有達標者才有權參與公共生活。但如果貢獻本該是每個人的可能,那些被排除的人,又在哪裡?Rock Choir 這樣的社區行動提醒我們:或許我們該重寫「參與」的起點與定義。
貢獻,何時變成了一場審核?
在我們的社會語言裡,「貢獻」經常被連結到某種可衡量的價值:專業訓練、認證、產出、效率、表現,甚至是被主流視為「高價值」的領域與人群。久而久之,貢獻不再是一種關係,而是一場資格審核。不是你是否願意投入、是否對他人產生影響,而是你是否符合某些先定義好的門檻。
於是,我們不再問一個人願不願意參與,而是先問她有沒有資格站上台。
從職場到教育體系、從公共話語到藝術創作,這種「篩選式貢獻觀」滲透在日常判斷之中。它告訴我們:「等你準備好了,等你夠格了,再來。」
門檻從哪裡來?誰定義了「夠格」?
這些所謂的「貢獻門檻」,往往披著客觀中立的外衣:學歷、證照、考試成績、職稱、資歷。它們表面上為了保障品質、維持秩序,但本質上,也是一種篩選機制——將能說話的人與應該安靜的人劃出邊界。
它們來自制度的設計,也來自文化的習慣。
來自專業壟斷,也來自集體對「不夠好」的恐懼。
這些門檻排除了誰?
它們排除了沒有資源受訓、沒有時間建立履歷、沒有權力說出自己經驗的人。
它們讓許多願意參與的人,遲疑、沉默、退場——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,而是因為他們內化了那句話:「你還不夠格。」
Rock Choir:不是「低標準」,而是另一種可能
Rock Choir 的存在,恰恰證明了一件事:不是每一種公共參與,都需要被篩選。
它的門檻不是專業,而是誠意。不是技巧,而是願意練習。它將「貢獻」從資格制中抽離,還原成一種日常可及的行動。
這不是反對專業,而是提醒我們:社會不能只有一種發光方式。
在這個合唱團裡,沒有人因為不夠完美而被排除;每個聲音都可以成為和聲的一部分。
Rock Choir 所代表的,正是一種反門檻的實踐。它說:「你現在的樣子,就可以站出來,和我們一起創造一些什麼。」
如果貢獻不是結果,而是一種選擇
我們太習慣把貢獻等同於「做出成果的人」,卻忘了,很多真正的改變,往往是從「不被看好的人」開始的。
他們或許沒有完美的條件,沒有證書,甚至沒有話語權;
但他們願意出場,願意學習,願意與他人並肩唱出自己的聲音。
他們不是體制的首選,卻是世界的補丁——讓破碎的地方重新有了連結的可能。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篩選人才的制度,更需要容納誠意的空間。
讓那些沒有履歷、但有熱誠的人,有機會出場。
讓那些曾經退場的人,知道還有別的入口可以回來。
因為如果貢獻只能來自標準化的人,那這個世界就太單調了。
真正多元的社會,不是人人都一樣好,而是每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,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光。
延伸閱讀:《你現在的樣子,就已經可以出場了:在 Bushy Park,我聽見了 Rock Choir,也聽見了自己》
✧|#鏡外秩序 #社會參與
#制度設計
#公共價值
#BushyPark #RockChoi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