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我今天想談藤林晃司與山莊無量塔。
它是一間溫泉旅館,但不只是一間旅館。
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,也是一場「藏拙」的實驗。
而這兩個字,不只是他的,也是我不斷撞上的一面鏡子。
山莊無量塔
藤林晃司開宗明義:山莊無量塔是一個溫泉旅館、一個景點、一個完整的文化生態。
在實際中做到極不尋常的文化保育與生活美學。
多重構成:建築保存、藝文空間、甜點(B-speak 蛋糕卷)、蕎麥麵館、Tan’s Bar、Artegio 音樂美術館、咖啡與精品店(thetheo、藏拙),互相支撐。
體驗設計:即使只住一晚,也會被帶進一個完整循環體驗。它不是「一晚豪華住宿」,而是「由布院意象的縮影」。
價格與可持續性:費用高昂,卻不是為所有高端客人設計。他用「略高但不離譜」的價格,排除純炫耀型客人,留下願意細看與安靜體驗的人。這群小而忠誠的住客,才是可持續的基礎。
沉浸氛圍:不同於豪華酒店的「低門檻炫耀」,無量塔沒有即拍即炫耀的大堂與泳池。它的價值在於咖啡、音樂、畫作、私湯等細節。
無量塔因此成為一個「隱秘的精神據點」。
「藏拙」式奢華
藤林晃司很誠實:古宅都是他從日本各地收購、拆解、拼裝的。氛圍是人造的,但因真誠而可信。
藏拙的精神:誠實追求回報,但同時願意多給。奢華在,但不必亮閃閃。真正的價值,常常超過金額能算清的部分——那是回頭再來的人,或者一句「這裡值得」的傳遞。
留下空間:錢要追,但不能讓錢壓倒一切。必須留下不被金錢壓縮的空間,容納美學、驚喜、誠實,甚至「不必解釋」的自由。
「藏拙式奢華」不是符號,而是一種低調卻極致的質感,一個能呼吸、能累積的生態。
我的藏拙
在藤林晃司的無量塔裡,我看見了自己的影子。
家庭背景:缺席與高壓並存的家庭,讓我在外表收斂,內心卻暗暗儲存渴望。
金錢感知:童年的金錢意味著生存與安全。沒有錢是無助,但只談錢也讓家庭窒息。我因此學會:錢需要,但不能壓倒一切。
ND 敏感:小時候氣管敏感,容易暈倒,加上思維快速,讓我更早意識到「我無法裝作和大家一樣」。身體會誠實地抗議。久而久之,我只好自己決定:什麼能攤開,什麼要收著。這種選擇,本身就是一種藏拙。
庇護細節:在缺乏安全感的童年裡,我特別會在細節裡找到藏身處:記住號碼、觀察小東西、寫日記。這些小庇護所,就是我的「無量塔」——人造的,但真實地保護了我。
舊系統與死循環
但這些庇護,漸漸也成了束縛。
童年缺失 × 高敏 × 過度補償,讓我難以容納脆弱。
我給自己一張 checklist:
外表要端莊,談吐要有內容;
深度要展現給對的人;
讀書與工作要好,才能贏得尊重;
賺錢能力要有,但不能張揚;
要「善解人意」,才不會被嫌難相處。
我逼自己把每一項公式都勾滿,才能暫時覺得安全。
但這樣撐著的我,心裡其實一直在擔心和害怕。
我害怕需求會導致被拋棄。於是壓抑自己,假裝沒有需求;爆發時,用攻擊他人或自己,把需求繞開。
真正的改變,不是抹掉恐懼,而是帶著恐懼卻不攻擊;能誠實說出害怕;相信需求可以被看見、被接住。
真實的自由
藤林晃司的「藏拙」讓我看到:
誠實追求回報率,但願意多給;
不必靠「超乎尋常」來換安全;
用真實建立連結,而不是過度補償。
或許,這樣的藏拙,就是我能喘口氣的自由。
✧|#鏡思錄 #山莊無量塔 #藤林晃司 #藏拙 #過度補償 #真實 #誠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