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週五參觀 Homewood,這幾天我的腦子沒有停下來,陸陸續續浮現了香格里拉、Lost Horizon,還有九州的山莊無量塔。這種連結來得突兀,卻又真切。一般人也許只是看完一棟漂亮的建築就離開,但對我而言,它觸發了一種更深的追問:
真正的奢華,到底是什麼?
幻象的香格里拉
James Hilton 在 Lost Horizon 中描寫過一個烏托邦:隱秘的山谷、永恆的安寧、超脫的秩序。後來,雲南迪慶改名為「香格里拉」,試圖把文學中的幻象落地成現實。
在香格里拉,卻不是香格里拉。
這就是弔詭之處。當「香格里拉」成為觀光符號,它便失去了小說裡的純粹。
我沒去過香格里拉。據說,很多人去了之後會感受到一股張力:眼前有藏地的雪山湖泊,寺廟經幡,產生一剎那的「超越現實、心靈栖居」的感覺。想一想便知,雖說藏地難達,但若永恆的安寧那麼「容易」就得到,那還算是烏托邦嗎?
我猜,真正的香格里拉從來不存在於地理,而存在於人心。我所經過的山川與人生,只是照見自己心裡的渴望。
如何找到心目中的烏托邦?
非日常的無量塔
與此相比,九州由布院的「山莊無量塔」則完全不同。主理人中藤林晃司用畢生心力去建造,讓旅人短暫脫離日常,進入一個「細節就是價值觀」的世界。
這是九州由布院最年輕的御三家。頗具野心的藤林晃司卻敢說出「湯布院的價格由山莊無量塔決定」。他靠的只是——做到極致的非日常,能同時打動大眾與極敏感的客人。
在那裡,一張桌子、一扇窗、一盞燈,都不是隨意的裝飾,而是執著的選擇。這是一種非日常的奢華:它不靠金光閃閃,而是讓人意識到,「這個世界可以被如此打磨」。
藤林晃司請的設計師是「緒方慎一郎」,日式的「和」以及西方現代設計很好地融合,配合恰到好處的「陰翳」。運用了大量的玻璃讓光線適度透入室內,光影交錯,每刻的位移帶來的都是新的景象。甚至那些我看上去的擺放不對稱,都是故意因應當天住客需要而提前調整的。
一個人把畢生的美學與判斷都投注其中,每一個細節都是藤林晃司的「價值觀的具象」。
怎麼說呢?在山莊無量塔中,我沒有感到是「景點」,反而是「進入一個人的世界」。
我對被心靈打磨過的細節極其敏感,身處其中,彷彿覺得那裡有真實的精神重量。
山莊無量塔,給予的是間歇的精神世界。
Patrick的日常 Homewood
週五的Homewood,是Patrick Gwynne花費鉅資的居所。才華洋溢的他在20歲出頭就賺到第一桶金,把「非日常的純粹」收編進日常生活裡。他大量使用鋼筋、玻璃、混凝土等現代化材料。曲線樓梯、落地窗與園景的連結,不是為了展覽,而是「如何把現代主義的純粹感」安放在日常生活裡。
如果說無量塔的昂貴在於「一天的非日常」,那 Homewood 的昂貴,則在於「天天的誠實與執著」。它要求主人長年維護那份純粹,不斷修剪,才能讓空間與心靈同樣安住。這樣的奢華,比凡爾賽宮更昂貴。因為它只為自己能看懂,安放自己的每天。
Homewood 裡,我看到的是 Patrick 對生活方式的想像。他的「美的境界」,其實就是這種「不說破的含蓄」。
無數的例子,信手拈來一個——Homewood 門廊牆上的馬賽克壁畫。
這幅馬賽克是一把鑰匙——黑色與橙色線條暗藏文字。寬短線條拼出 The Homewood,細長線條拼出 Patrick Gwynne。它不是直接的署名,而是一個謎題,美要參與者去解讀。非日常的藝術,卻安放在日常的出入口;藏而不露,本身就是奢華的再定義:最昂貴的東西,不必昭告天下。懂得的人,看見的不只是名字,而是 Patrick 把「非日常」安放進「日常」的方式。
我的 Homewood
也許,我真正渴望的,就是有一個屬於自己的 Homewood。除了是居所,還是心裡的一個秩序。
景點是給大眾的幻象;細節,才是心靈的真實。
山莊無量塔讓我看見非日常的可能,Homewood 讓我看見日常化的執著。而我想追尋的,不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,而是能誠實安放自己的節奏。
自建的 Homewood,要誠實,要執著,要修剪。
也許,我還要很久才能建造出屬於自己的 Homewood。但此刻,我已經明白:我的 Homewood,必須先在心裡築起。
真正的奢華,是只為自己看。
✧|#鏡思錄 #Homewood #Patrick Gwynne #山莊無量塔 #藤林晃司 #香格里拉 #LostHorizon #烏托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