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現在的男權社會裡,很多人都說:女人難,男人也不容易。
那麼,1500年前,一個妓女,會怎麼活?
她短命,也沒被誰愛過。但她自由。
蘇小小,不等人。
蘇小小是誰?她是南齊時期的一個妓女。
活在錢塘,死後葬於西湖西泠橋畔。
她的墓,靜靜地躺在文人與傳說的邊緣,像她一生一樣,不靠近,也不逃避。
她美,她病,她死得早。
你大概會說:又一個紅顏薄命的故事?
但如果我說,她是誰也不等,誰也不怕的那個人呢?
她的故事有真有假,無從考證。
反而,文人墨客的詩詞讓她的故事更加傳奇。
《蘇小小墓》
唐 · 李賀
若有人兮山之阿,披蘿帶笠尋煙霞。
路傍見小小墓,松花石髓奠靈些。
黃妝台前休誇毗陵女,錢塘蘇小今如許。
鏡奩冷落燈花斷,錦瑟無聲蘭麝死。
古人已死今何在?泉水東流猶未已。
假如你走在山邊,偶然看到一座無人祭拜的小小墳墓。
裡面葬著一個年輕的女子,她曾是錢塘最自由的靈魂。
她不再化妝,不再等待,不再愛誰。
古人已死,今人呢?
你還在等誰給你一個允許,才敢走出來嗎?
泉水東流未止,只有我們還在原地徘徊。
我看到的是她的傲,不是她的弱。
是她說「我不等」,不是她被丟下。
蘇小小,讓人忍不住投射。
她,是那種早在千年前,就不把婚姻當唯一出口的女子。
現在也不是每位女性能做得到,更何況在她活的那個時代?
她大約二十歲就香消玉殞。很短。
但比起那些活得長卻一輩子都在順從的女人,她自由得多。
她懂愛,但她從不以愛之名,去綁住誰。
她坦然接受了自己妓女的身分,沒有覺得自己因此低人一等。她知道,職業的選擇不是因為她低賤,而是生活所迫。
這個社會太習慣「等男人來給女人一個位置」的女性敘事。
都是英雄救美的故事。現在也如此。
女性的英雄敘事,不多。
弱勢的女性更加不配有這種敘事。
但,蘇小小不是這樣的。
她主動選擇。她選擇誰,給誰寫詩,要跟誰走。
她喜歡阮郁,於是主動邀約。
被拋棄了?也難過,當然難過。
但呢?還是照樣過日子。
有沒有就此覺得世間都是悽苦?
沒有。
她請鮑仁入她閨中。不是因為他求情,也不是因為她孤單。
他沒有問,她就給了。
她給他的,不只是錢財,是一種「我看見你」的承認。
她,沒要他承諾什麼。
她動情,但不濫情。
那一夜的清白,並非守節,而是她守住了他們之間那份互相不侵犯的尊重。
她不再靠近,並非因為不渴望愛,而是不願讓愛變成枷鎖。
在那個時代,這樣的分寸,是什麼?是智慧?是孤獨?還是自我保護到極致的溫柔?
很多人說,弱者沒有選擇。
可她什麼都沒問,卻選擇給予。這種選擇,是一種什麼樣的自由?
她做的是「施恩莫望報」,
而他功成名就之後則是「滴水之恩當如湧泉相報」。
可惜,她已經不在了。
現在的人習慣把幫助變成投資,說得冠冕堂皇,但心裡總期待報恩。
蘇小小不一樣。
她明知道自己短命,也許看不見對方飛黃騰達的那天。
你有沒有試過幫助一個人,最後因為他沒還你,反而對人生失望?
她沒有。她給了,就放手了。那一刻,她是自由的。
等愛,等被證明,等一個許可?
有些人,從來就沒等。
有些人,從來沒想要回報。
她們就像蘇小小。
很多人以為自由是強者的權利。
但蘇小小就是個反例。
她是妓女,是病人,是被遺忘的女子,
可她每一步都自己選的。
她選擇不等人,選擇給予不求回報,選擇保留最後的分寸和尊嚴。
這種選擇,不是因為她不痛。
是因為她知道:
有選擇這件事,本身就很痛。
所以她不逃,也不假裝沒得選。她承認那份痛,也承擔那份痛。
有時候我也懷疑,我早就知道該怎麼走了,只是還在等,有沒有人能陪我一起。
但蘇小小說:「你不用等,真的不用。」
不等,從來就不是一種苦情。
是靜靜承擔選擇之後,留下來的自由。
她是不是孤單?當然孤單。
夜裡一個人,聽著外頭的風聲,窗紙微微顫動,她也會覺得寂寥。
想哭,但又怕一哭,就撐不下去了。
她有時病得起不了身,靠在床邊,看著桌上的藥碗慢慢變冷,卻沒人記得來問她一句:「還痛不痛?」
她不是不渴望,有人能把她當成整個世界。
只是,她從很小就明白,要活著,得靠自己撐住。
所以她不問,不等,不說。
把所有的希望,縮成一句詩,悄悄放下。
像她的人生一樣,輕輕來,輕輕去,不吵不鬧,不拖累。
她的墓在西泠橋畔,一直在那裡,不爭不搶。
而我們呢?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「等」。
等別人喜歡,等別人肯定,等別人先說「你值得」。
可她沒有等。她自己給了自己答案。
所以這不是一個關於古代妓女的故事,
是一個關於「你我都可能錯過的選擇時刻」的故事。
今天,如果你能選一件不等的事,你會選哪一件?
✧|#鏡思錄 #蘇小小 #她從不等人 #女性敘事 #歷史女性 #書寫她們也是書寫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