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34
自言之初|
我們總說要看見每個孩子的獨特,可現實裡,多數制度還是默默獎勵那些「比較容易被看見的人」。
那天,心心作為低年級,站在場邊。她不是主角,沒有台詞。但就是在她的位置上,我看見這間學校如何讓每一個不在聚光燈下的孩子,也能好好發揮。
真正觸動我的,是表演結束後,校長抱著三歲的女兒,繼續完成那段致謝。那一幕讓我明白:差異化教育,不只是孩子的事,也不只是制度設計的成果。它從來都是,大人願不願意用一個完整的人,去接住另一個人。
昨天心心參加了學校的 Lion King 表演。主要角色由Year 6的學生擔任。心心只是站在旁邊唱歌,配合場景轉換的背景板學生。但正是這樣的位置,更讓我看見這間學校與老師們的特別之處。
即使是一個不說話,站在後排的孩子,他們仍然被「看見」,並被安排在一個剛剛好的位置上。老師們是讓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發光。
很多學校喜歡標準化地安排角色,誰聲音最好,誰最有自信,就站最前。這裡的老師,好像真正想讓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。即使是背景板,也有被認真對待的意義。此外,我還看到每個Year 6的學生都被安排在最適合他們性格和特長的角色裡面。我甚至能從他們現在飾演的角色,想像到他們的未來。
所以,我覺得,能夠看見「差異」的學校,是好的。不只是為了讓孩子發光,更是為了讓他們不被遺落。
我常想,如果我小時候,也有一個這樣的老師,這樣的一間學校,會不會我就不用那麼努力去「變成一個標準答案」?
我在台下,看著她,忽然想起自己曾經多麼害怕「不夠好」。怕站錯位,怕跟不上拍子。那時候的我,總以為「被看見」只有一種方式:要做得夠好,絕對的好,才能成為主角。否則就只能被當成透明。我,想成為主角。
但現在,我反而相信,與其當主角,不如成為最適合自己的角色。被看見,也可以是不喧嘩的。不需要證明什麼,也可以被容納。
我們為什麼會那麼害怕差異?
也許,是因為差異會打破順序。會讓既定的分類變得模糊,讓評分標準失去效力。差異總是不太聽話,像是在悄悄提醒我們:世界,其實可以不是那一套。
所以我們把教育變成篩選,把表演變成比賽,把每一次上台都當成一次小型的優勝者展示。我們說要「讓每個孩子發光」,但其實只是在等那些最容易發光的孩子自動跳出來。其餘的,就慢慢褪色,被放回原位。
我曾經也不小心成為那樣的大人。看著心心學得慢,做題目跳步,我的第一個反應是「她怎麼了?」「她是不是不夠努力?」直到有一天,我看見她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,那些細細碎碎的努力:她在筆記本特別寫下自己會忘的細節,只因為她無法一次記下整段流程。
我才開始察覺,這個制度只獎勵一種記憶方式。其他的孩子,只能做配角。配角,就是「有問題」的。
可是一個孩子的存在,怎麼會是問題?
也許真正該被調整的,是制度。如果我們願意鬆開那套標準,差異,就變成了禮物。
表演結束後,校長走上台,代表全校感謝孩子們,老師們與家長。就在他說話的時候,他三歲的女兒忽然從台下跑了上來,直接撲進他的懷裡。他沒有急著把她放下,也沒有中斷演說,而是一邊抱著女兒,一邊繼續說完那段感謝的話。
那一幕,讓我突然安靜下來。
我忽然明白,這所學校之所以能真正做到差異化教育,並不是因為他們讀了多少關於神經多樣性的理論,僅僅因為這裡面的人,願意以整個人去承接「不一樣」的存在。
不只是學生之間的差異被看見,更重要的是,大人也允許自己是完整的,有家庭的,柔軟的。老師們是以一種真實的,有情感連結的狀態,與孩子們共同生活。
那一刻我想,所謂真正的教育,也許就是這樣:每個人都可以被好好放進生活,包括校長,包括孩子,也包括我們這些,正在學習如何放下控制的父母。
✧|#鏡外秩序 #差異化教育
#教育制度反思
#成為自己
#慢的力量 #制度與個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