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33
自言之初|
我們經常說,希望孩子能「見過世界」,能了解不同的人、文化與處境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其實在用一套固定的標準,去衡量孩子是否「打開眼界」。
我開始懷疑,那些我們以為的「多元接觸」,真的能帶來理解嗎?還是,只是讓孩子學會如何快速適應,而非真正聆聽?
我也開始想問:當一個孩子看起來「活在自己的世界」,我們是否能多給一些空間,去理解他正在保護什麼,等待什麼?
今天偶遇 宜萱,她說:「如果不是讀公立學校,就不會認識那麼多人。私立學校的學生,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。而且,私校的學生普遍比較『廢』,資源太多,反而缺乏那種公校學生面對有限條件時所激發出來的拼勁與意志。」
我點頭,但內心非常遲疑。這句話我聽過很多次,也曾在某些場合默許過。但這一次,我感到強烈的不認同。我感覺這種論述背後,似乎預設了某種單一的「成長方式」與「奮鬥倫理」。
什麼叫做「活在自己的世界」?是指接觸的人不夠多元?語言與文化圈太過單一?還是指那個孩子的節奏、思考方式與情緒表達,不符合我們的主流預期?
我理解這句話的出發點。社會上流傳一種常見的說法:公立學校的學生比較「貼地」,能夠接觸到更多不同背景與階層的人。私校學生安全,又「離地」。
這樣的比較其實忽略了一個結構性的事實:公立學校學生的人數基數龐大,在同樣資質的情況下,能夠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中考到與私校學生相當的成績,這代表的,不只是「努力」,還可能是極限壓縮自己生活與情緒的結果。表面上看似自律,但是否也隱含著一種過早的心理與身體透支?
如果公立學校真的能「鍛鍊」出更強的人,那我們是否該問:私立學校的存在價值是什麼?是否只是為了舒適?我不這麼認為。
「多元」是否等同於「理解多元」?「接觸」是否等於「感受」?
私立學校的環境相對安全和有秩序,可以讓學生在不被威脅的情境中練習思辨,建立信念和嘗試錯誤。我們甚至可以在私立學校見到更多特殊學習需要(SEN)的學生。
許多時候,公立學校的確在種族,語言和家庭背景上較為多樣,但那樣的多元往往只是「共存」,不一定能產生「對話」。
相反,一些私校學生雖在結構上受到保護,但家庭願意開放地討論社會議題,父母刻意為孩子打開視野,甚至會與孩子一同思考:「我們是如何被安排的,又能如何選擇?」
能否有人陪伴孩子翻譯這個世界,往往比孩子是否親眼見過來得重要。
我愈來愈覺得,「活在自己的世界」這個說法,有時其實是一種誤解。
例如,我見過許多 ND(神經多樣性)特質的孩子,在面對快速社交時,會選擇暫時抽離。他們看似自我中心,實質是需要一個安全的節奏,來處理龐大的資訊與情緒。他們可能不會一開始就交很多朋友,但只要有人願意等待,他們往往能建立出極其細緻而真誠的關係。
而另一邊,也有不少孩子身處於公立學校中,每天與形形色色的人一起上課,吃飯,玩耍,看似接觸世界無數,但內心其實是孤立且封閉的。因為沒有人真正理解他,也沒有一個空間,容許他慢慢地表達自己。
我問自己,什麼才叫「見過世界」?是到過很多個國家,會說很多種語言,或者是見識過很多種生活方式?
我認為,見過世界,不等於累積經歷。它也許更關乎這些事:你是否曾真實地與人相處,失敗過,修復過,學會如何尊重別人,同時保有自己。
真正的社會化,不在於認識多少人,反而是能否理解別人的節奏,與之共融。
你,願意慢下來,去聽一個與你不同節奏的人說話嗎?
我也想回到那個最根本的問題:究竟,什麼才是真正讓一個孩子「看見世界」?
以下是我的思考,五個可能的真正關鍵條件:
第一,是她能不能擁有自己的節奏。當孩子的步調被尊重,他才有餘裕去觀察、感受世界,而不是被迫交出標準答案。慢的孩子,是用更細緻的方式在看。
第二,是她曾不曾在安全的關係裡,遇見過真正的差異。沒有被要求改變,反而被允許與別人不同,卻仍然被接納。
第三,是否有人在旁邊陪她把經驗「看懂」。世界不是打開一次就懂的,它需要一點一滴被翻譯,被咀嚼,而這常常要靠一個願意一起慢下來的大人。
第四,是她是否有機會早早理解,為什麼有些人可以、有些人不行。為什麼有些路從一開始就比較寬。這是在建立一種更誠實的世界觀。
第五,是她能不能安心地說出:「我不懂」「我還沒想清楚」。這是一種力量。因為能夠誠實面對模糊的人,才有可能真正看見世界的多樣與深度。 這個「被允許」的空間,往往來自家庭語言與陪伴語氣。
那麼,回到最初的問題:究竟是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,更能讓孩子看見世界?
我想說,家庭始終是核心條件。如果家庭從不允許提問,否定差異,再多元的學校也無法真正讓孩子看見世界。
學校,會放大或壓縮上述五點的實現可能。
如果學校文化本身鼓勵思辨、接納慢節奏、多元評價方式,就會成為家庭價值的延伸與放大器。相反,如果學校本身過於績效導向、懲罰錯誤,無論家庭多麼努力,也會對孩子產生干擾與內耗。
私立,還是公立不是答案。家庭與結構能否共同允許一個孩子「慢慢看世界」,才是關鍵。
以心心的節奏與特質來看,我認為某些結構鬆動,但支援穩定的私立學校,確實更能承接她:
她需要被允許慢下來,而不是被催促跟上。 她需要有老師能幫她翻譯社交的節奏,而不是被誤會為「不合群」。 她需要有足夠的空間,從失敗中重新站起來,而不是在比較與競爭中被壓碎。
我想回應宜萱那句話:
最令人擔心的,是讓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,以為世界只有一種標準。
我們是否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方式,去認識不同的世界?又是否保留了一個空間,讓他們有機會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與位置?
與君共勉。
✧|#鏡外秩序 #私立學校
#公立學校
#學校選擇迷思
#慢的力量 #教育結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