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31
自言之初|
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人——你怎麼解釋,他都活在自己的邏輯裡,怎樣都不變。
他並非聽不懂,而是根本不容你有第二種做法。他控制你說的每句話,干預你怎麼做事、怎麼感受,卻從不問自己一句:為什麼我覺得自己那麼愛對方,對方卻那麼難受?
我想說的,是一種常常被忽略的,卻滲透在人與人之間的破壞:剛性人格。
社會上,一直覺得讀寫障礙、自閉等ND特質是會破壞結構的定時炸彈,需要主動管理。
我們很少逆向地問:
那些說話永遠只有一套邏輯,從不承認自己傷人,動不動就說道理反駁和情緒抽離的人,為什麼從來沒被診斷?沒被命名?
他們不吵不鬧,也不會「發病」,卻一點一滴控制你、耗盡你,最後讓你連自己都開始懷疑。
「剛性人格」不是心理學裡的正式診斷名詞,說的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人格傾向:
想法僵硬,極度害怕被質疑,也難以感受別人從另一個角度出發的情緒。
很多看起來穩重、講理的成年人,內在其實運作著一套很硬的系統。
沒達到「人格障礙」的標準,但長期下來,足以讓人懷疑自己,失去表達和關係裡的安全感。
有些心理學會把這類傾向歸入 OCPD(強迫型人格障礙)或 NPD(自戀型人格障礙)。
但現實是,你根本不需要等到「被診斷」。
日子早就讓你壓得喘不過氣了。
剛性人格常常和ND特質看起來很像:例如堅持程序、難以轉換角色、無法應對細緻情緒等。
但它們根本不同——
ND的控制,是為了維持自己內部的秩序;
剛性人格的控制,則是為了統治他人。
是「對內」控制,還是「對外」控制?這就是分野。
最難的是,這些人說出來的話都有道理。你甚至分不清,到底是你錯,還是你太脆弱。
舉個例子,如果我只是有一套清潔流程,執行得井然有序,也會懷疑別人的方法是否「錯誤」,這不代表我就是剛性人格。
若我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,而不干預別人,那是ND的秩序依賴,不是控制。
但如果我不只覺得別人錯,還不斷糾正,強迫,干預他人的步驟與決定,甚至不容許差異,那就是剛性人格的控制:我不是只是想乾淨,我是要你也和我一樣乾淨。否則你就錯。
在家庭中,這些控制有各種樣子。
有時,是以「為你好」之名出現。
父母要孩子照著自己的邏輯和節奏讀好書,不准質疑,也不准偏離。
最重要的,是「聽話」。
這種,就是控制。
有時,是以柔弱之姿出現:
「我最近頭暈,你不在我身邊,我怎麼辦?」
這種情緒勒索,讓你永遠無法真正離開,因為離開就等於「不孝」「不顧」。
這種,也是控制。
有時,是以堅韌無聲的樣子出現。
一個母親撐起整個家庭,從不喊苦,也不求助。
這種「榜樣」成了無形的道德高地,彷彿只有做到像她一樣,才配被肯定。
她不說要求,但你不敢不努力。
這種「榜樣」,就是一種控制。
還有兩種對照強烈的「父親式剛性」:
一種是全面參與,凡事干預。怒氣、否定、責備,讓人沒有空間喘氣,也無法成為自己。
另一種是完全抽離,不發怒、不靠近,不理你的情緒,也不問你的需要。
一剛一冷,看似兩極,實則一樣:都不容你軟弱,不容你說真話。
這些控制,都不是明目張膽的暴力。
它們慢慢滲透,讓你開始懷疑自己、壓抑自己,最後連拒絕的力氣都沒有了。
這種,就是結構性控制。
不是傷害你的行為最傷人,反而是那些從不被質疑的語氣與姿態,讓你誤以為這就是「正常」。
還有,無數的變種。
實際上,都不容許他人脫離掌控。任何拒絕都會被轉化為情緒勒索與道德壓迫,讓人無法逃離又深陷罪疚。
剛性人格與ND的區別,從來不只是表面行為,而是:我是否願意承認他人有另一種存在方式?
相反地,女兒心心有讀寫障礙,也會情緒失控,也說過「你唔好咁快講,我聽唔切」,但她一點都不想控制我。她常常問:「咁樣係咪都得?」她只是無法跟上,但從來沒有質疑別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存在。
一個只容自己說了算;
一個願意問你:「咁樣可唔可以?」
這種結構性破壞,之所以長年沒被揭露,是因為它經常披著「有條理、有道理」的外衣,被社會默許,甚至推崇。
他們的剛性不會被質疑,因為看起來有條理;
所以一直被放過。
寫到這裡,我認為社會應該更接納擁有不同節奏的人,ND。
世界有各種節奏。
唯有控制,是不肯讓人自由的手。
不是每個人,都值得你等。
有些人,不會放手——
因為他從不曾相信,別人也有自己的方向。
✧|#鏡外秩序 #剛性人格
#情感勒索
#語氣與權力
#ND與控制之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