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她說她想買書,一天四次,次次不同。
每一次都說:「這次是真的想要。」
每一次,都像是把小小的決心拿出來給我看。
但我知道,她想買的不是書本身,
是那個「終於選定了」的自己。
昨天睡前,女兒說她想買一本書。
Lottie Brooks系列的,
確定是 The Extremely Embarrassing Life of Lottie Brooks。
她語氣篤定,眼神誠懇,像是終於找到人生方向。
今天早上起床,她一邊穿襪一邊說,其實 The Catastrophic Friendship Fails of Lottie Brooks 才是她真心想要的。
中午在運動會跑完步,喘著氣衝到我面前:「媽媽!我真的很想買那本書!」(請注意,書名又變了。)
下午放學前還要去打球。換球拍時,她再次望向我,語氣堅決:「我已經想清楚了,還是 The Majorly Awkward BFF Dramas of Lottie Brooks 比較適合我。」
我看著她的臉,忽然覺得自己像被她推銷整套書單。
而我,不過是個掏錢的路人甲。
我試著保持理性:「我們等等再想,好嗎?」
她的眼眶立刻紅了,像一部隨時會啟動的眼淚機器。
我:???
我明明沒有說「不買」,昨晚到現在,我已經保證至少三次——書一定會買。
這看似一場購物風波,實際是她的情緒困局,外加精神追求。
她不是想買書,她是想被世界理解。
一個在書海中迷失,又想選出唯一真愛的靈魂。
問題是,她的真愛,一天四變。
她不是不專一,她只是太感性了,腦子裡同時出現很多條線索,再加上工作記憶低,讓她更著急想快點決定。她看封面,看哪一本比較厚,看哪一本說友誼,看哪一本封面有bra,看哪一本談kiss。
有時我真想說:「不是五分鐘的事情嗎?需要這麼糾結嗎?」
但我忍住了。
我從小也像她。只不過,在高壓訓練下,我學會的是「快刀斬亂麻」,害怕自己一猶豫,就會被說成「沒用」。
她不是不懂選擇。
她只是想在那一次選對,根據自己的節奏。
對她來說,做決定不是一種能力,是一場比較。
「如果我選錯,會不會錯過機會?會不會浪費?會不會……」
所以她才一次又一次地確認。一次又一次地猶豫。
有時候,她只是想確定我還在她身邊——
即使她還沒想清楚,她也不會被丟下。
你以為她要的是書。
其實,她要的是被陪著選書的那個她。
我願意陪她慢慢選。
因為我知道,有些選擇,看起來只是「這一本還是那一本」,
其實是她在練習:站在自己的心意裡,不慌不忙地說——就是這本。
雖然,對我來說,還是希望那一刻,別總是出現在運動會現場。
✧|#鏡思錄 #親子關係 #神經多樣性 #選擇困難 #LottieBroo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