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「我可以是誰的朋友?」
女兒這樣問我。
這趟旅程,好像也在回答她:
還沒有人願意懂你之前,你要先知道自己的位置。
今天,心心的網球比賽輸了。就如我們預期的一樣。
明知道會輸,還是去打了。因為喜歡,也因為對自己的承諾。
她很緊張。緊張到我忍不住對她說:你被邀請參加比賽,是一種肯定;你願意答應,是一種勇氣。她沒有回應。但我知道,她會很慢很慢地明白。
之後,我們五個人,一起從倫敦開車去 Nottingham。三小時的路程,車上坐著一個嬰兒、一個 ND 小孩、一位外婆、一位伴侶、還有我。
這趟旅程,不如說是一場節奏的實驗。
嬰兒波波喜歡看著窗外,或者睡覺。沒有哭,很安靜。意料之外。
心心突然問:「Ella 是我朋友嗎?」
接著又問:「為什麼 Lena 要給星星給 Mira?」
「那 Mira 呢?她真的討厭我嗎?」
「Lizzy 說,朋友就是要 follow her everywhere。」
她的問題像氣泡,一個接一個冒出來。我邊開車邊回應,心裡也在想:她不是在問「誰是朋友」,她在問的是:「我可以是誰的朋友?」
墨然說:「我們不需要 masking,也不需要裝 funny。能量有限,我們先觀察,再決定是不是要交朋友。」我點頭。但我知道,她還在練習這件事。而我也是。
外婆有時候也插話,更多時候是看著波波和心心,或者窗外。但她的存在,能讓我們騰出時間和空間應對心心。
我腦海突然想到:
我們常以為一家人要同步,但這趟旅程讓我發現:如果每個人都有位置,哪怕節奏不同,旅程依然值得。
這個家庭最珍貴的,不是完美旅程,而是「每個人都能有位置」的空間。
步伐不同又怎樣?重要的是,他們都能留下來。
Grace 的節奏是問十次同一個問題。
波波的節奏是吃完睡、醒來笑。
外婆的節奏是默默坐著。
墨然的節奏是觀察,延遲反應,然後給出精準的提醒。
我的節奏是:讓這一切都能並存。
我不再是那個想安排好一切的媽媽。
我似乎有點明白,有些混亂,真的不用解決,只要陪它一起存在。
今天這趟,不算順利,但大家都在,好像也算穩定共處了。
晚上,我們在廚房整理餐具。
我向墨然表達愛意,他笑了笑,接受了。
一秒後,立刻說:「做正事啦!」
我回他:「但你不能阻止我說出心裡話。」
是啊,這裡不完美,也不同步。
但,我們都是真實的。
✧|#鏡思錄 #親子關係 #神經多樣性 #排擠與控制 #neurodiversit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