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我們總說愛是無私的,
但如果沒有回報,我們還願意愛嗎?
當我們說「我這樣做是為你好」,說不定只是希望對方照著我們的劇本活。
無償,是一種清醒。
在沒有回應的情況下,依然願意留下。
不是因為值得,而是因為我們真的願意。
有很多人會說:
「我之所以努力工作,是為了孩子。」
「我移民,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。」
聽起來無懈可擊。甚至有點偉大。
但我想問,真的嗎?
如果孩子最後沒有成為你預想中的樣子,
你還會說這句話嗎?
你還會一樣心甘情願,不後悔地走那條路嗎?
還是,你其實心裡有一個偷偷計算的回報表?
一種隱形的「值得」,需要孩子來完成?
我們很少去想,這種語言,其實也是一種包裝。
把自己的恐懼,不安與選擇, 包裝成「為你好」的無私語氣。
那真的無私嗎?
還是一種更高段位的勒索?
是連自己都騙了自己的勒索?
我從來不是要否定父母的付出。
只是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, 無償,其實是一種心理能力。
不是你做了多少,而是你能不能不問回報。
甚至連「你懂不懂我有多辛苦」這句話,也不必說。
可這樣的人不多。
大多數人,只是把事情做完。
因為如果看不到結果,就很難堅持。
我們以為自己是無私的, 其實只是沒有領取牌照的投資人, 想從孩子那裡要回一點收穫。
後來我發現, 不只是父母會這麼說, 我也常常這麼說,
「我為了你,已經忍讓很多了。」
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委屈, 但其實是在提醒對方:你欠了我。
你欠我一點體諒,一點改變,甚至是一點回報。
這時候,愛不見了,關係變成了一張情感收據, 上面寫著:我這邊已經付出了這麼多,你呢? 不是問你愛不愛,而是值不值得。
我似乎看到了,
原來我們多數人,都活在一種計價邏輯裡。
這個計價器沒有明示價格,它藏在語氣裡。
你沒說出來不代表你不想要。
你說「沒關係」,其實在等他「給個交代」。
你說「我可以」,其實在心裡偷偷記了分。
我曾在一段文字裡讀到這句話:
「當妓女能提供無償服務,她就在愛的位置上。 她在愛的位置上,就能離開妓女的身份。」
我讀到那句話時,腦中突然安靜了。彷彿有人把真相和盤托出。
它不是在羞辱妓女,也不是討論職業倫理, 而是在說一件極度誠實的事:
我們其實都活在交換而不自知。
我們太習慣「做了什麼就該得到什麼」。
但如果你愛了一個人,而他沒有任何回應, 你還會愛嗎?
如果你願意無償地陪伴,而對方永遠不說一句謝謝, 你還願意嗎?
如果答案是否,那你可能只是在等待一筆情感回報。 不是錯,只是很真實。
這句話的可怕之處在於—— 它把「愛」從情感抽離,變成一種位置。
不是你多溫柔,多犧牲,多浪漫, 而是你是否可以在沒有回報的情況下,仍然選擇留下。
不為別人,只是因為你願意。
這也讓我想到心理分析。
為什麼心理醫生要收費?
方原曾經和心理醫生佩隱說,你為什麼不治好我之後,再一次性收錢呢?我怎麼知道你不是一次又一次的見面,無止境騙我錢?
那不是因為佩隱貪財。也不是因為她不愛他。
因為心理分析不能依賴「愛」來維繫,
才需要透過收費,劃清界線。
來訪者找心理醫生,是來工作的,不是來被愛的。
而心理醫生,是來陪你做那份「只能你自己做的工作」。
她不是你的父母,不是你的伴侶,也不是你的救世主。
她只是那個收錢,卻不給你情緒回報,也不以愛為交換條件的人。
你會抗拒,會不理解,甚至會覺得這樣太冷酷。
但其實,它比我們多數的「假裝關心」還誠實得多。
因為它承認了:無償的愛,是一種太稀缺的能力,不能輕易偽裝。
這讓我又想起那句話——
「愛是透過無來傳遞的。」
無要求,無保證,無獎賞。
所以那些真正能夠在沒有回報時依然做事的人, 那些在被誤解,被拒絕之後依然願意愛的人, 不是天真,也不是愚蠢, 而是心理能力強大到可以承受「沒有收穫」的狀態。
但當我慢慢理解什麼是無償,也不得不問: 那是不是很容易養出白眼狼?
我也這麼問過自己。尤其是當孩子不懂回應,當伴侶不懂感謝, 當你付出很多卻什麼也沒換回來的時候。
但後來我發現,無償不是縱容,也不是任人剝削。 它不是叫你什麼都給,也不是要你一直忍。 它的關鍵在於,你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給, 你願不願意承擔「即使沒有回報,我也願意」的心理位置?
那是一種清醒的給。不是自欺,也不是苦情。
你可以說「我願意這樣做」,也可以說「我現在沒辦法」。 真正的無償,不是什麼都接受,而是知道,愛不應該成為交換的籌碼,也不該變成控制的工具。
白眼狼,不是你無償造成的, 而是你一開始就沒看清對方不具備回應能力。 那是另一個課題,不該歸咎於無償。
如果我們真的能走到那裡,那就是回報了。 因為大多數人,一輩子也走不到。
✧|#鏡思錄 #愛的條件 #關係與交換 #結構思考 #情緒勒索 #精神分析中的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