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18
自然之初|這篇文章,記錄一位早早財務自由的人,David Webb,如何在可以更富有的時候,選擇更清醒地活著。他的故事,也讓我想起生命裡那些對話與眼神。
一眨眼,十年過去,Andrew坐在我眼前。那個曾經讓我不敢靠近的距離,已經沒那麼遠了。我們這些年偶爾見面,但這一次,他不再是我工作的上司,而是一位多年觀照我成長的前輩。 第一印象,往往是最後的印象。
我的第一次出差,在北京。 第一次約見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投資者。忐忑不安。 之後是徹底放鬆的心情。 東來順那一頓,我喜歡火鍋,更喜歡和他的對話。 他那時沒說什麼大道理,只是在火鍋店裡輕聲說:「當你買得起 Giordano 的時候,你會想買 Moiselle, 之後,是Chanel,再之後,環遊世界, 再有能力一些,遊艇,飛機, 什麼時候才是夠?」
那次出差之後,我寫下日記,沒錯,我有寫日記的習慣。 「人生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上,你可以自己決定;但有時候也有那麽一絲無奈。我無法清楚表達當中的意境,但能感受得到。 那一席話對我的啓發,可能比想象中還要大。人生也埋下改變的種子,什麽樣的種子開什麽的花。」
金融初哥,寫下的片語。
之後,財務自由就成為腦海中揮之不散的關鍵詞。其實,在此之前,那種追求自由的,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已經在醞釀。
Andrew最後退休,依然做銷售。這次是銷售「主耶穌的人生」。
幾天前,我看到 BBC 採訪 David Webb 的影片。相似的理念,但他更早實現了。32歲,財務自由的時刻。 一個從小被收養的孩子,在32歲那年做了一個只有少數人能做的選擇:他對自己說,夠了。 就像Andrew在北京和我列舉的,他的責任戰勝了慾望。 這一刻,他獲得了自由。 他選擇把餘生,投注在監督權力,修補制度的縫隙裡。
影片裡,David的語氣平靜,情緒沒有波瀾起伏說出,「I could have gone on investing and died a rich man. That is what they would put on my grave: ‘a rich man’. But I have always been an activist.”(我本可以繼續投資,然後作為一個富有的人死去。他們會在我的墓碑上寫上『一個富有的人』。但我一直是一個行動主義者)那一刻,我愣住了。
他和Andrew走的路不一樣。他是「看穿世界」的殘酷,沒有「退出世界」,反而以一種獨特的形式留下來。
他在幾乎無人關注的時代,建立了一個追蹤香港上市公司制度漏洞的非營利網站 Webb-site.com。那時還沒有「企業治理」這個流行詞。他揭發市場操控行為,推動了香港金融市場的透明度,也為後來的制度改革奠定基礎。
翻資料的時候,我看到大家最常提到的,是他做的三件事:
Project Poll(2003):他購買恒生指數成分股,運用公司法規,推動「一股一票」的投票制度取代舉手表決,最終促使港交所於 2009 年修訂上市規則。
Project VAMPIRE(2003):他反對未經股東同意的大規模新股發行,主張保護優先認購權,減少股東被稀釋的風險。
The Enigma Network(2017):他揭露 50 間香港公司之間錯綜的交叉持股與董事關係,警示市場操控與欺詐,促使監管機構加強審查。
他以一種近乎偏執的清醒,經年累月,讓漏洞無所遁形。他沒有離開這個體制,反而選擇,一邊揭露,一邊修補。他留下來,不是為了誰的讚賞,而是為了讓那些漏洞無法再被裝作沒看見。
我想,我之所以會這麼被他打動,是因為他說的自由,和現在這世界說的那種自由,不一樣。他沒有抽身離開。他留下來,背著那一份看見之後的責任。他覺得的精彩,是想讓世界的公義多一點。
Andrew的自由,是走向信仰的自由;也是他沒說出口的責任之路。
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走到那一步。但我想,還願意一步一步靠近,也許,就已經在自由的路上了。
✧|#鏡外秩序 #自由的定義 #DavidWebb #清醒的選擇 #金融倫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