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言之初|
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正在演,或者曾努力寫出真實、卻懷疑沒人想看——告訴我。
對你來說,什麼才算是真正的「自由」?
它需要什麼樣的代價,才能不被吞沒?
今天又走進 Marianne North 畫廊。
小巧的紅磚樓靜靜地站立,外觀並不起眼,卻有一股不容忽視的磁場——就像她本人。
八百幅油畫再一次把我包圍。椰葉陰影、雲霧林濕度、緋紅花蕊上的露珠……我在色層閃光裡看到遠東家鄉的氣候,也看到那張略帶恐慌的倒影——害怕被主流吞沒的自己。
她的阻力
女性遠行|十九世紀沒有彩色攝影,她扛顏料箱穿雨林、攀火山,瘧疾高燒時仍在帳篷裡作畫。
畫太「野」|維多利亞畫壇嫌她不優雅,她乾脆自租畫室展出,把畫掛滿整牆。
帝國槓桿|靠殖民港口換得通行,也在畫裡刻下礦坑與焚林的疤痕。
我看見的不只是植物,而是她一筆筆穿越的限制——性別禁忌、技術障礙、身體風險。
她的初衷
父親過世後,她寫信說:
「若不把世界的花畫下來,生命就少了滋味。」
於是她畫。1879 年倫敦首展門庭若市;
Kew Gardens 想收藏,她乾脆自掏腰包蓋了整座畫廊。
一段私人悲傷,最後成為公共遺產。那種「沒有預期卻自然發生的加冕」,反而讓人相信畫裡的熾熱是真實的。
我的顫動
影片循環播放。墨然的話忽然鑽進腦子:
「我大學同班同學,全職律師兼為旅行 KOL,唱歌和出書,炙手可熱。」
如果有一天,我也成了「演算法友好型作者」,那和她有什麼不同?
我怕《鏡思錄》只是換一種精英敘事——把 ND 母職、語氣結構包裝成「稀有」「極致」。
到頭來,又是一種主流。
如何不成為「另類的主流複製品」?
真話先行,入口其後 先寫沒人願意說的複雜,再想怎麼讓讀者靠近。
保留皺褶 不修掉挫敗,不粉飾狼狽,讓傷口和纏繃並存。
找同頻,而非找掌聲 同理,但不說假話;溫柔,但不缺稜角。
我要的,不是「證明我也能」,而是「證明不迎合也能一起走」。
若哪天主流真為我的字讓出縫隙,我希望那是它挪位,而不是我削尖。
需要用力維持的自由,還算自由嗎?
我把這句話寫進筆記首頁——提醒自己:不為贏而寫,只為讓真實發聲。
自由,不是把自己磨成主流想要的形狀,而是能帶著皺褶站在光下,仍敢說:這就是我。
*Marianne North(1830–1890)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植物畫家與旅行者。她用十五年走遍五大洲,自費創作並捐出 800 幅油畫,現藏於倫敦 Kew Gardens 的 North Gallery。她的畫,記錄了彩色攝影尚未發明前的熱帶植物世界,也寫下了女性行動力的非典型歷史。
✧|#認出自己 #MarianneNorth #KewGardens #自由的代價 #主流與非主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