鏡外秩序|透過現象,看出規則 慢下來,一起拆開那些習以為常 vol.1
🪞自言之初|誰的位置穩,誰的語氣才穩
有些話,我曾經不敢說。
也曾努力學會「正確」的語氣,好讓自己可以站在場上,不失分。
我們常以為,語氣是個人的選擇,是修養與情緒管理的結果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
語氣的自由,從來不是平均分配的。
當選項有限,反應本身就不是自由。
這篇文章沒有標準答案。
我只是想邀請你一起——
翻過這把量尺,看看它的樣子。
語氣自由,來自權力位置的穩定
我們很少追問:語氣的自由,為什麼有些人擁有,有些人沒有?
看看美國總統川普(Donald Trump)、美聯儲主席鮑威爾(Jerome Powell)、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(Volodymyr Zelensky)之間的語氣對比。
川普身為霸權國家的領導人,即使語氣強硬、情緒激烈、攻擊性十足,也很少因此被扣分。這樣的語氣反而經常被包裝為「直率」「有個性」「敢講真話」——因為他的位置穩,不需要自證。他的語氣是「風格」,不是「失格」。
鮑威爾則是另一種穩。他作為美聯儲主席,儘管川普多次公開對他施壓,他仍可以維持冷靜、技術性的語氣回應,無需急於防守。制度的設計(美聯儲的獨立性)保障了他的語氣自由。
澤連斯基卻不一樣。身為戰火中小國的領袖,即使再堅定、再清晰,也經常被外界描繪為「太情緒」「不理性」。弱國無外交自信,語氣就不自由。說得太強,被批「激進」;說得太軟,又怕被當成「不夠力」。語氣,變成一場無止境的自證考驗。
真正的問題,不是誰比較穩重,而是:
誰的位置,讓他根本不用時時證明自己。
壓抑與外溢:兩種弱勢語氣困境
當語氣不自由,弱勢者常被困在兩個極端:不是不會說話,而是能用的語言有限。
一種是「壓抑型」——過度自我審查,努力冷靜,試圖符合強者設下的語氣標準,好不容易才換取一點點話語權。
另一種是「外溢型」——當其他表達工具被剝奪,情緒成了唯一還能動員的語言。憤怒、哭泣、激烈發作,成為手上僅有的籌碼。
好萊塢女星 Sydney Sweeney 就是這種困境的縮影。看似炙手可熱,形象自信,卻身處一場難以自主的語氣考驗。她曾經在一場表演中,父親與祖父因為覺得她「穿得太暴露」而中途離席。但在別的場合,這同一個家族又會誇耀「以她的胸部為傲」。暴露的身體被責難,性感的身體又被當成資本——掌控權始終不在她手裡。在性感形象、家族期待、觀眾凝視的多重夾擊下,她的每一句話都需要反覆掂量:太硬,容易被說叛逆;太軟,又怕被當成無聲。
她的語氣,不是自由選擇,而是一場不停折返的試探:哪裡才是還能安全落地的位置?
在職場裡,這種兩難同樣存在。當基層員工沒有提出質疑的安全感,壓抑就成了生存策略。不說話、不表態,是避免出局的方法;忍無可忍、情緒失控時,又容易被貼上「不夠專業」「太情緒」「難合作」。
男性也不例外。作為性別角色,他們從小被教導「要有肩膀」「要撐住」,脆弱不被允許出現在語言裡。菁英男性可以在堅強與溫柔之間自由切換,而位置不穩的男性,焦慮與懷疑的語氣被剝奪,剩下的,只剩怒氣還被默許存在。
女性在這套規則裡,同樣沒有選項自由。壓抑時,被期待「柔順」「體貼」;外溢時,又容易被貼上「情緒化」「不夠穩重」。
在公共討論裡,少數族裔的語氣空間也同樣受限。憤怒與激情,並不是因為「他們太容易失控」,而是因為在不被認可的位置上,沈默被當作本分,發聲本身就已經被視為越界。
語氣自由,不是情緒管理
我們常以為,語氣困境是情緒管理的問題。
但真正困住人的,是這套規則本身。
在多數主流政治與專業場域裡,標準語氣是「冷靜」「強硬」「控制」。這些規則,看似中性,實則是權力核心者——通常是男性、菁英、文化主流——根據自身經驗設計出來的。
強者總是有選項:可以冷靜,也可以動情;可以溫和,也可以強硬。這些語氣,對他們來說是「策略」,不是「扣分點」。
而位置不穩的人,沒有這樣的自由切換。他們壓抑,就被期待「乖巧」;一旦外溢,就被貼上「情緒化」「不理性」。
這不只是情緒管理的問題,而是一場語氣分配戰。
不是「情緒有沒有控得好」,而是:
誰可以不必控管,也不扣分。
語氣測驗,測的是什麼?
這場語氣測驗,測的從來不是語氣本身,而是——
你有沒有資格說話。
在香港,這套語氣規則貫穿了整個權力場域。立法會辯論裡,建制派議員即使語氣強硬,往往被形容為「果斷」「維穩」;泛民陣營議員只要語氣一緊,就容易被批為「攪事」「不理性」。不是語氣不同,而是位置不同。
在國安法實施後,香港終審法院多位外籍法官辭職。即使是在司法體制內部,連最溫和的異議語氣,都可能被解讀為「越界」。連一名法官的語氣,都不再是自由的。
這種語氣測驗,其實是一場不透明的資格審查。
越接近權力核心,就越有語氣上的選項餘裕。
越是邊緣,語氣就越容易變成一場考核。
如果語氣是一種自由,那麼這場自由的分配,從一開始就不平等。
結語|語氣,不只是語氣。它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的位置投影。
語氣不是單純的說話方式。
它背後,是一場權力的位置分配。
真正的問題,不是「情緒控得好不好」,也不是「怎麼拿捏得剛剛好」。
當規則如何制定、如何分配已經清晰可見,我們更該問的是:
我們選擇怎麼回應這場測驗?
更重要的是,記得提醒自己:
在不同場域、不同位置之間來回移動的我們,並不是永遠穩在某個角色裡。
今天的主流,可能在另一個場景裡成為邊緣。
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失去選項的時刻。
願我們在選項充裕時,保持覺察;
在選項稀少時,也保有對自己的善意。
願意多看一眼這把量尺,願意多想一層這場分配,
這,或許就是我們能對世界釋出的那一點善意。
✧|#鏡外秩序 #走進世界 #澤連斯基 #川普 #鮑威爾 #語氣自由 #自我審查 #情緒管理 #外溢 #壓抑 #SydneySween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