🪞 自言之初|陪伴不是有沒有,而是有沒有在
這是一篇關於有效陪伴、在場的母親,
以及「責任感」如何悄悄演變為另一種缺席的反思。
我曾經問過心理醫生,什麼叫做「夠好」的陪伴。
她說:每天20分鐘的有效陪伴,其實就已經足夠。
那時我深信不疑,甚至奉為金科玉律。
我也一直以為,自己不是那種失職的母親。
我陪女兒洗澡、講睡前故事、安排活動,週末也全程參與。
比起許多事業繁忙的媽媽,我好像做得不少。
直到有一天,我錯過了她的一場表演,
我才開始懷疑:
我真的有在嗎?
那些陪伴,是出自真心,還是只是完成任務?
那天,原本的安排是我和墨然一起帶著波波送心心去上學,然後去附近咖啡店寫稿,再把波波送回家,最後一起去看心心的表演。
我對他說:「我稍微寫一下稿,然後再送波波回家。」我覺得時間一定夠,於是就把整個計劃直接告訴了墨然。
但當我開始寫稿時,心想靈感難得,不如再多寫一點,便悄悄延後了送波波回家的時間。
期間,墨然曾輕聲提醒我:「時間是不是有點緊?」
但他語氣太過平靜,我只當作隨口一問,並沒有放在心上。
大概一點的時候,墨然開始察覺出問題:我們的時間似乎已經不夠吃午餐,更可能來不及送波波回家——也意味著,我們可能會錯過心心的表演。
一點半左右,他的臉色明顯沉了下來,沒有發脾氣,但也不是平靜的提醒——那是他慣常的黑臉式反應,用沉默和表情傳達不滿。
但這一次,我沒有像以前那樣忍著或逃避。
我直接說了:
「這不是誰一個人的錯,是我們兩個的共同責任。
我們都可以做得更好,但現在黑臉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好。
要不這樣吧,我們就不送波波回家了,直接去看心心的表演。」
我以為他會像以前一樣不語、冷處理。
但這一次,他回答了:「可以。」
那一刻,我知道我們都在改變。至少,我們在那個混亂的片刻裡,願意一起承擔。
到了兩點,我們趕到表演現場。一切看起來還來得及。
心心牽著我的手,開心地說:
「太好了!波波也來了!你不是說她會怕響亮的音樂聲嗎?」
她的開心讓我更加無言,因為她看見了——這不在原本的安排裡。
我原本想含糊帶過,但那些藉口說不出口。我最後選擇了說實話:
「是我自己耽誤了時間。寫稿寫得太投入,讓整個安排變得太緊繃。
爸爸其實提醒過我,但我沒放在心上……
所以最後只好帶著波波一起來看你演出。」
表演開始沒多久,嬰兒的波波果然被音樂嚇哭了。
墨然沒有猶豫,立刻抱著她離開座位,到外頭安撫。
我中場出去與他對換時,他低聲說:
「你安心看吧。」
我看著他懷裡的波波,臉色雖然不悅,卻沒有發作。
他就這樣站在場外,靜靜抱著孩子,讓我得以坐回位置,看完心心的演出。
表演結束後,心心的臉上浮著明顯的失望。她輕輕說:
「我也想爸爸來看我的表演。」
那一刻,我的心一沉。
不是被責備,而是被她真實的願望輕輕觸碰。
那是一句沒有控訴的提醒,也是一種微光般的原諒。
她沒有哭鬧、沒有質問,只是誠實地說出她的希望——她希望下一次,我們都在場。
後來,墨然看著我說:
「你的眼神著魔一樣。你試圖兼顧所有事情,結果什麼都沒做好。」
我聽了,感到委屈。心想:這只是一次小插曲吧?
我不是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瘋狂工作了嗎?這一次只是例外而已。
但他沒有發火,也沒有沉默。他只是平靜地說:
「如果要這樣子寫,忽略身邊一切的事物,那麼《鏡思錄》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了。」
我還記得,他後來補了一句:
「這樣子的安排很有問題。你的安排竟然讓我無法看到心心的表演。」
那一刻,我突然無法為自己辯護。
是啊,我不是一直覺得心心的每一個小時、每一場演出都很重要嗎?
但最後,我的安排讓墨然缺席了。
從感受上說,我不是故意的。那段文字真的牽住了我,
我只想趁著靈感來臨時多寫一點。
但從關係的角度來說,他說得沒錯——
我讓他錯過了心心最希望我們在場的一刻。
那句話像一面鏡子,照出我不願承認的部分:
我也許換了形式,但內裡的那股衝動仍在——
那種想要證明自己、想要完成某個使命、想要把事情做好的驅力,依舊強大。
我還記得那句曾讓我感到安全的話:
「每天有效陪伴20分鐘,其實就已經足夠了。」
是的,對許多疲憊而努力的父母,那是一種仁慈的提醒。
但我現在知道,這句話不是免責聲明。
它不是讓我打卡式地完成一段時間,而是要我誠實地問:
我真的在嗎?
我那20分鐘,是出自真心,還是只為了不內疚?
孩子不需要我無所不在,
只需要我在她真正需要的時候,不缺席。
哪怕——只是一場吵鬧的舞台劇,
一頓延遲很久才吃上的午餐,
一個午後,他一個人默默照顧著波波,站在劇場外的走廊裡。
那裡,才是我最應該在的地方。
也因此,我格外感謝墨然這次的反應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用沈默來表達不滿,
也沒有讓情緒悶著發酵,
而是直接說出他的想法。
比起生悶氣,他選擇了坦白。
那天之後,我想了很久。
我們都沒有做得完美,但也都沒有選擇逃避。
他沒有再用沈默壓住情緒,
我也沒有用內疚去壓過對話。
我們像是兩個還在學習共走的人,
一個學著坦白,一個學著接住,
在一場臨時的混亂裡,練習著怎麼把關係修得更柔軟。
我們都不是錯得特別離譜,
也都不是完全無辜。
但那一刻開始,我知道——
「責任感」如果只是壓在一個人身上,就會變成失衡,
而「陪伴」如果不是共同的在場,就會變成隱形的缺席。
我想繼續練習,讓每一次的錯過,
都能成為更誠實靠近的開始。
不為完美,
只為彼此能走得長久,走得不累。
✧|#認出自己 #自我覺察 #練習靠近 #母女關係 #親密關係 #身份與價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