🪞 自言之初|真正的愛,不是犧牲節奏,而是聽懂對方的時區
這是一篇關於母女關係、家庭邊界與情緒轉化的書寫。
在倫敦的春日裡,一場平凡的返家插曲,揭開我們三代女性之間潛藏的張力與柔軟。
從「我以為你下午才會回來」那句話開始,我看見自由如何在門口被擠壓、壓力如何在愛裡轉身——
我們都不是壞人,只是不習慣為自己留出空氣,也還在學習:如何讓親密,少一點犧牲,多一點節奏。
是日,陽光普照。
我帶著波波,送心心去參加「復活節戲劇營」。
雖然倫敦進入春天,但氣溫仍只有10度。陽光一被雲遮住,風一吹,寒意立刻滲進骨頭。對來自亞熱帶的我而言,這仍是冬日餘味。
帶著波波的戶外活動,只能鎖定在 Kew Gardens——如果她哭,就推著她漫步公園;如果她睡了,我便靜靜沉澱,繼續書寫我正在進行的自我療癒書寫計畫——《鏡思錄》。母親的自由,總藏在縫隙之間,一不留神就被生活擠掉。
附近免費車位全滿,只好折返。反正家就在附近。
一回到家,遇見了母親。
她以為我今天會帶著心心的抗生素、波波的大小事出門,整個上午都不會回來。所以近十一點,她還沒出門,盤算著在三四點前擁有自己的一段自由時光。
我的提前返家,打亂了她的秩序。
她神色一沉,脫口而出:「我以為你下午才會回來,怎麼這麼早?」
我剛跨過門檻,自由就被擠兌掉了。而她的臉色,讓我忘了:其實我也正在壓縮她的自由。
我心裡閃過一絲愧疚,卻也湧上一股熟悉的張力。
我說:「規矩是死的,人是活的,不會變通嗎?需要亦步亦趨嗎?」
她回:「我需要的是尊重,是事先通知。」
我才意識到,這些日子的我,在不知不覺中醒了過來,也無聲地撼動了她。
她不再只是困在廚房與家務的回圈裡,而開始在異鄉學著獨處、交朋友,甚至安排自己的生活步調。
她說:「你沒看到我的妥協和遷就,沒看到我的犧牲。」
那句「犧牲」,立刻擊中我。
我說:「你對秩序投注心力,是因為它對你有意義。但你也要看看,它對我是什麼感受。你這個『犧牲』,放在我身上只是對牛彈琴。」
她聽完,臉上的失望不加掩飾。
我補了一句:「你可以晚點回來,現在說一聲就好。我可以帶波波去接心心。」
她沉默無語。對她而言,這種臨時協調始終不妥。
她重重地關上門,離開了。
她走後,屋內氣氛一鬆,還是同樣的空間,空氣卻不一樣了。
我發訊息給她:「我現在帶波波出門了,妳真的可以晚點回來。」
她回:「我在 Kew Gardens。我還是會照原定時間回來。如果波波不在,我去午睡。」
我說:「我下次會早點通知妳。早上在開車,無法打字。」
她最後說:「大家盡量夾時間,當然特發事件例外,可以互相遷就。」
在母女共居的生活裡,我們都在學著一件事:
真正的愛,不是犧牲彼此的節奏,而是學會聽懂對方的時區。
✧|#練習靠近 #母女關係 #家庭邊界 #情緒轉化 #犧牲與容納